新闻中心

主页 > 新闻中心 > 常见问题 >

消除谣言“毒瘤”净化网络环境

2025-10-22 09:50

今年以来,全国公安机关按照“廉洁网络2025”专项工作方案,聚焦群众举报强烈的网络谣言,突出网络犯罪,不断加大破获力度。近日,公安部公布了10起破获网络谣言的常见案件。纵观10起常见案件,呈现出手段多样、领域广泛、伤害深远的特点。比如,“四川德阳发生汽油爆炸”、“重庆金科廊桥水镇发生6.8级地震”等谣言,被一些自媒体和网友恶意组合,散布不实消息; “佛山男子因疫苗接种救生绳失败患基孔肯雅热死亡”、“山东潍坊一学生体检时体温过高死亡”等谣言,利用了公众对疫情的了解、教育等方面的关注。光学。关注的是无底线吸引眼球、吸引流量; “上海老人选名牌包向店主勒索5万元”的谣言是捏造的剧本和虚假照片; “女儿”王淼淼“被除名”、“山西大同地震现场受损”等看似图文并茂、细节十足的谣言,实际上是八卦制造者利用AI生成的,保真度极高,容易与真人混淆。造谣,不听就会失去双腿。网络谣言往往利用民众的恐惧、愤怒或偏见,以情绪化的方式制造矛盾和冲突,操纵受众的情绪和立场。在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”的网络时代,网络八卦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人群、特定时间和空间,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。充其量,很多网友国民被欺骗,最坏的情况下,它会煽动恐慌和大规模恐慌。今年以来,公安机关网信部门深入推进“廉洁网络—2025”专项工作,将网络谣言作为重点治理的网络扰乱行为之一,坚持法律打击与综合整治相结合。多起网络八卦案件被曝光,展现了打击谣言、维护事实真相、净化网络空间的坚强决心和力量。从已公布的案例来看,依法打击和纠正网络谣言,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。严厉打击,严厉查处违法行为。一些自媒体和网友为了“制造热点”、“造名气”、“带节奏”而制造虚假信息,大多是受“流量经济”驱动。从目前公布的常见案例来看,大多数谣言的动机都是为了吸引粉丝并获得关注。相关扰乱网络空间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,不仅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刑法有关规定,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制作、传播虚假信息罪、寻衅滋事罪、敲诈勒索罪。因此,当攻击出现时,我们必须立即断言,对于编造虚假信息等扰乱社会秩序或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谣言,要立即核实迹象。同时,要持续“打黑帮、打链条、打生态”,不断提高破获类似案件和生态打黑的能力。管理资源、整合平台的主要职责。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渠道,必须承担平台内容的综合管理义务。然而,一些平台未能达到其最初的要求对信息内容管理不力,对网络八卦缺乏有效的信息管控,甚至为了流量和名誉而“视而不见”、纵容网络谣言的传播。对此,要进一步鼓励网站平台落实主体责任,完善谣言侦查、辟谣全流程和工作处置标准,对发现的网络谣言立即进行处理,防止重复传播。要建立网上八卦举报门户,凸显八卦信息的强大组织能力,利用算法推荐方式,增加信息的触达度和覆盖面,反驳八卦。要完善网络平台实名制,规范内容发布审核标准和流程,坚决纠正恶意照片、人工智能造谣等违法行为,降低网络谣言传播风险。工作共同排除并有意制止网上八卦。在破解网络谣言过程中,既要注重严格查处,又要注重多维度教育引导,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配合。对于公众来说,面对网络谣言,应坚持“不造谣、不传谣、不信谣”。对网络上出现的新的、陌生的信息和表述要保持警惕和警惕,不被淹没,提高识别和识别网络虚假信息的能力;及时关注反驳信息,利用现有的网络反驳平台进行验证,让情绪占上风,避免欺骗他人。 “带节奏”又被骗;规范自己的网上言行,提高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,不传递任何不明信息、AV成为网络谣言的“二传手”,结束“法律不负责一切”的侥幸思维,真正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。网络空间是亿万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,网络八卦更是威胁着这个美好家园的顽疾。根除这个毒瘤需要在公安机关的积极指导下进行法律制裁。也依靠互联网平台刻意承担主要责任,更离不开广大网友不断提高自身认识。全社会要共同努力,加强谣言传播,挤压谣言生存空间,唱响主旋律,弘扬网络空间正能量,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。南方日报评论员

相关推荐

  • 新闻中心

  • 联系我们

    +86-765-4321
    [email protected]
    +86-123-4567
    天朝天堂路99号